由 一份凯捷咨询和美林集团联合发布的调查报告中指出,美国在2010年以310万的高净值人数,占据全球高净值人士总人数28.6%,使其当之无愧,成为拥有全世界最大私人银行系统的国家。
而根据一份麦肯锡和民生银行出具的报告,亚洲紧随北美之后,是全世界第二大财富市场。中国是推动增长的中坚力量。
以下是需要注意的私人银行十大神秘之处:
- 名称上的神秘感: 这个行业的名称和术语听起来绝对创意十足,对很多人来说也有点搞不清楚。一个极好的例子是,一个提供私人银行业务服务人员的职位名称——他可能被叫作金融顾问、投资顾问、关系经理和财富策略经理等等。而这个行业则能被称为私人银行、财富管理,抑或投资顾问等等。
- 私人银行是否只适合最富有的人群呢?现在这个提法已经不太准确了。也许很多顶级的私人银行只为资产超过1000万美元的客户开户,现在的门槛已经越来越低。现在要找一家能接受投资资产额度在25万美元左右的私人银行已经不是难事,为中产阶级家庭开户也已经变得司空见惯了。这个情况在奢侈品行业也很普遍,很多顶级品牌,如古驰的手提包和蒂凡尼的珠宝等,都越来越多地被大众市场的消费者所青睐,大家的购买目的也大多是自用或作为礼品赠送。
- 私人银行家是否由家族的几代人一直聘请?这样来说吧,这是非常理想的状态和模式,是所有私人银行家梦寐以求的事情。现实情况是,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忠诚度和关系的紧密性会很容易被一些特殊情况所打破,比如价格战、金融危机、收紧的政府政策以及家族生意的管理不善等。现在,一名高净值人士利用多个私人银行来服务自己已经很普遍了。
- 这两个名称听起来也许很相似,但是也有细微的差别。私人银行其实是财富管理的一个分支,覆盖了包括但不仅限于金融规划,例如退休、教育、投资、税务、遗产、保险等等服务范围。
- 隐私性对比合法性。对其自身来说,私人银行有一切理由来“协助”它的客户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来保护其财富并寻求增值。经典的例子有瑞士联合银行(UBS)和美国政府之间旷日持久的法律诉讼案。UBS用尽一切手段不让其私人客户的在隐私法的保护下暴露给公众,但是美国税务当局则指责他们在帮助客户逃税。最后的结果所有人都知道,UBS需要面对极为严厉的处罚。
- 私人银行是否意味着高净值人士能得到更多的投资选择?私人银行提供的产品有哪些优势?研究表明,高净值人士所期待的当然不仅限于互惠基金而已。这在中国尤其明显,在中国人们更喜欢冒险并对舶来品更兴致勃勃。和一般情况相反,在中国高风险和更复杂的产品反而热销。所以,我们总是能看到许多人成为难以置信甚至可笑的交易的牺牲品。 简单来说,产品的创新,比如租赁或结构性金融产品更有吸引力。不过,纯粹的顾问服务在中国反而不那么招待见。相反的是,良好的投资顾问在北美有更高的价值,且是市场的推动力之一。私人银行提供产品的最大差异因素是开放的结构性产品平台,在那里私人银行分配所有的第三方产品,并且抽取佣金作为回报,不仅仅是销售它们自己所能提供的产品。现代客户需要最佳的产品,因此大多数银行需要遵从一个开放性架构的产品平台。由于中国人有不喜欢支付顾问费用的习惯,这个平台在中国的发展非常缓慢。
- 私人银行的收费很高?当然高,大多数人根本无法承受。但是,从百分比的角度来看,收费也不算太疯狂。普通的已经购买互惠基金(前置期限策略、后置期限策略、管理费、12b-1费用和其它相关费用)的投资者,他们会很惊讶地发现,和高净值人士在私人银行开放产品架构平台方面的费用相比,他们支付的价格非常高昂。就这样笼统地简单计算两者的费用也许不是很公平,因为不同的私人银行针对不同的客户收取的费用都不尽相同。但是,有高投资额的高净值人士显然更容易有更大讨价还价的能力,因此享受到的折扣也不可同日而语。 也有银行遵从不收取客户任何顾问费用的交易模式。银行以销售第三方产品获取的佣金而成长。有些其它银行完全依赖顾问服务,并收取客户资产管理百分比的费用(例如,所有被管理资产的1.5%)。但是,一些银行也同时提供交易模式和顾问模式。客户可以随需要选择。
- 他们如何保持商业先机?你知不知道为什么那些高净值或超高净值人士的家族和高官子女很多都在高盛或其它顶级的投行供职?很容易猜到的结论是他们深厚的关系背景为那些投行的未来业务带来潜力。 但是,如果这个模式被过度应用,也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副作用,比如最近发生在德意志银行的以向中国高官子女提供工作的方式进行行贿的一系列丑闻。和任何一个销售生意一样,领先的一代在私人银行业务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不同的银行以不同的方式行事,比如电话推销、上门推销、论坛、顶级沙龙、免费赠品、家族联系甚至异性相吸等手段来吸引客户。赠送在中国是必须要学会的商业手段,而北美则更多地依赖信任(信托)。 虽然一些银行很大程度上依赖其批发银行推介的业务,也有很多银行和他们的零售和公司银行分部的业务紧密相连。大部分银行在各业务部门间都有利润分享的机制。这可能是向其它部门的一次性付款或以年回扣的方式回报其介绍客户。很多银行相信客户推介是业务的主要来源。在对私人银行提供的服务感到满意后,客户很可能再介绍他的朋友进来。
- 私人银行业务在中国是否正在发展壮大?是的,但和大家期望的规模差距还是很大。原因呢?中国富人的大蛋糕一直在增大,但是私人银行业务在中国仍在苦苦挣扎。这个现象的背后有很多深层次的原因。 首先,大量的中国高净值人士都在建立自己的投资公司,比如私募基金、信托甚至银行来管理自己的投资资产。信托则非常匮乏,没有信托意味着私人银行家们没有生意可做。他们有信心或有足够的能力来管理巨额的财富资产。 其次,许多中国的高净值人士正把资产转移到香港和其它离岸金融属地来隐藏、多样化经营或为资产寻求更佳的投资机会。这让私人银行家们没有东西可玩。根据麦肯锡的同一份报告,在中国,现在私人银行的客户中大约40%的人不满意现在得到的服务。大约50%的高净值人士只把其可投资财富的20%或更少用于投资,60%的高净值人士在海外拥有资产。这些对中国的私人银行业务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 高净值人士的财富来源在哪里?在中国,高净值人士中绝大多数是商务人士,比如阿里巴巴的马云或腾讯的马化腾。但是在北美,作为雇员也有可能成为超级富豪。高层次的商界精英比如很多成功的上市公司首席执行官、首席财政官、总监和副总裁等也很容易成为私人银行的座上宾。秘密就是具有高利润的股权期限薪酬包比如奖励性股票期权(ISO),非限制性股票期权(NQSO),以及非现金自由期权(non-cash free grand)等,这些都比他们的薪水高出千百倍。能持有上亿美元的股票期权,也难怪具有传奇色彩的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史蒂夫•乔布斯愿意象征性地领取一美元年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