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功胜提到,中国将要推出一个允许中国个人投资者直接购买外国金融资产的项目,扫除人民币实现完全可兑换仍然存在的少数几个障碍中的一个。
1993年,中国首次将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可兑换确立为长远目标,
自那以后反复重申过这一目标,包括在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不过,中国央行也指出其设想的“可兑换”,不涉及不加限制的资本流动。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及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这种不加限制的资本流动对新兴市场造成了极大破坏。
“中国正在寻求实现的资本账户可兑换不再是基于完全可兑换或自由兑换这样的传统概念,”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今年4月向IMF称。
“取而代之的是,吸取全球金融危机的教训,中国将采用的是‘有管理的可兑换’的概念。”
中国最近几个月已经采取了重要步骤来扩大其国内资本市场的准入性,同时也给予了中国公民更大的跨境投资自由度。
去年11月,中国推出了“沪港通”,允许外国投资者直接购买在上海交易所上市的股票,而无需事先获得批准。上周日,潘功胜提到中国有计划推出一个类似的里程碑式项目——“深港通”。
5月,中国央行批准32家境外机构进入国内银行间债券市场。
即便有资本管制,中国在2015年第一季度仍然遭遇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资本外流,这突显了进一步放松监管的风险。
本月,指数提供商MSCI明晟决定不将中国内地A股纳入其全球基准指数,援引的理由是A股对国际资本进入仍然存在一些限制。但是,MSCI也释放信号称,很可能在几年内纳入中国A股。
中国并非追求人民币完全的可兑换,其重点反而在于,对IMF《汇兑安全与汇兑限制年报》追踪的40个资本账户子项交易实现至少部分可兑换。
根据IMF 2014年度报告,人民币在35个子项上实现了“完全”或“部分”可兑换,剩下的5个子项主要涉及个人跨境投资以及外国公司在中国市场发行股票和其他金融工具。
分析人士称,一旦剩余的5个子项全部或绝大多数实现“部分可兑换”,即便投资仍然需要批准以及受到配额限制,中国央行也将宣布已经实现人民币完全可兑换。
跨境资本市场投资最大的渠道带有典型的中国特色。利用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或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项目的资产管理公司必须获得执照,其投资规模受限于配额。而即将启动的被称为QDII2的合格境内个人投资者计划,也将受制于配额。
瑞穗证券亚洲(Mizuho Securities Asia)的中国经济学家沈建光在一份纪要中写道:中国央行希望“打造有利的监管框架,为人民币跨境自由流动提供便利,与此同时保护中国经济避免资本流动波动的风险”。
By Courtesy of FT